魏伯阳,东汉著名的炼丹理论家,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高门望族。世袭簪缨,但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最早著作。该书思想来源本于《周易》的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和卦气说,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
《周易参同契》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张伯端《悟真篇》)。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极大,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魏伯阳生活在东汉大兴谶纬之风的京畿之地,又是黄老道从东汉宫廷信仰转入民间信仰的特殊历史时期,大约从汉安帝到汉桓帝(公元107——167年)这一时期及其前后。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给他合炼神丹的秘诀,他得到了丹书《龙虎经》潜行钻研,深得其妙。
魏伯阳回到洛阳以后,就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百家皆通,尤其对大易、黄老、炉丹学说,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亲自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最高峰。炼丹的基本程序是,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银,2/3铅放在铁器内加热,制成“玄黄”;用赤土作釜,内外涂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晒十日,让其里外干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马粪、糠作燃料,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这就是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所介绍的大体情况。
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等,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参同契》以内炼为主,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尔后为道教三元丹法中人元金丹内炼法奉为祖经,誉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本炼丹术士,故该书也兼及炉火烧炼,而总结了东汉前炼丹术中一些化学知识,虽则内容不多,但却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而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