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红旗漫卷——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

2022-02-22 10:20  高陵区人民政府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该旧址坐北朝南,共三栋建筑,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建筑群总占地约8024平方米,共计52间房。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西北民大)由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简称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亲手指导创办,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短期培训班性质的干部学校,其前身是延安大学。

1949年4月,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主持召开了西北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为西北解放加紧培训干部工作,决定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迁至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归中共西北军政委员会主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训青年,改造旧人”,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经过短期培训,分配至西北各省工作,同时接收国民党政府旧公职人员的改造、培训,以适应建设新政府的需要。

1949年6月25日,西北民大在西安正式成立,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马明方兼任校长,李敷仁为副校长。

西北民大最初以西安市西关原裕秦纱厂原址暂作校址。第一期培训班共招收学员1174人,编为10个班。9月21日,该校在校部广场隆重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习仲勋在典礼上发表讲话,他说:“这是一个政治工厂,要锻炼出大批的政治干部。一批知识分子要在这里修理一下,擦一擦锈,补充一下,紧一紧螺丝钉。西北的理想社会要我们努力去改造,去建设。”习仲勋的话,为办好西北民大增强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学员们深受鼓舞。第一期学员经过半年培训,进步很快,思想普遍发生变化,觉悟有了显著提高,初步具备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也有了走上新民主主义建设岗位的必要准备。他们当中,27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27人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为解决长远办学的困难和障碍,西北民大刚一开学,就于当年10月将校本部和二部的学员搬迁到高陵通远坊新校址,一部和三部则在泾阳县永乐店选址教学。师生们坚持“人人动手、自己建校”,他们步行数十里路,搬运了600张木板和12车教具。

在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西北民大逐步树立了“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独特校风,始终坚持“一切围绕教学”为主导的正确办学方针,要求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教好,使学生学好。

1950年4月5日,第一期毕业典礼在西北民大通远坊校部举行。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致信祝贺,习仲勋参加毕业典礼并号召大家“勇敢地走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学校里学得的东西,在实际中再锻炼,再提高。每个人都争取成为建设新中国事业中的突击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范工作人员”。毕业典礼之后,学员们都服从组织分配,除陕西各个专区外,还有300多名学员奔赴新疆、100多名学员前往宁夏、青海,满怀信心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1951年12月7日,习仲勋在西北区、陕西省、西安市三级党员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西北民大是在设备很简陋和经常费用很少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工作的,他们没有礼堂,上课在露天,吃饭也没有饭堂,但学校领导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困难,两年来训练了一万多人,取得了改造知识分子的丰富经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法是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中必须大大提倡的办法”。他要求:“必须向广大党与非党的同志说明,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学习民大的榜样。”《群众日报》和《人民日报》也陆续对西北民大艰苦办学的典型事例加以报道推广,中央电影局还派人来校拍制了西北民大艰苦办学的影片。

1953年6月,根据西北局的决定,西北民大正式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校址迁至西安南郊。200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西北民大虽然在高陵只有四年多时间,但在这个革命熔炉熏陶下,一万余名青年知识分子迅速成长,满怀激情地奔赴西北五省开展工作,有力支援了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区政权建设。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分享:
上一篇:西安市高陵区文化馆关于恢复对外开放的通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

全站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