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近日,陕西15处大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规划,其中就有阎良的栎阳城遗址,一起入选的还有哪些遗址呢?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国家文物局组织制定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45处大遗址被列入保护利用名单,陕西有15处,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分别是:杨官寨遗址、石峁遗址、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秦雍城遗址、栎阳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帝陵(含薄太后陵)、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含大明宫遗址)、唐代帝陵(含顺陵)、统万城遗址、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另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遗址保护共有5处,其中陕西多处被列入。1.长城: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2.大运河:路县故城遗址、大名府故城、大运河南旺枢纽、河道总督署遗址、板闸遗址、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州桥遗址、荥阳故城(含古荥冶铁遗址)、柳孜遗址等;3.秦直道:秦直道起点遗址、秦直道延安段、秦直道庆阳段、秦直道东胜段等;4.蜀道:子午道南段驿站、傥骆道周至段、褒斜道留坝段、金牛道广元段等;5.明清海防:大鹏所城、蒲壮所城、蓬莱水城、大沽口炮台等。
《规划》明确主要任务,要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建设20处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实现区域考古标本管理现代化、规范化。
完善大遗址空间用途管制措施。规范大遗址保护区划内的建设活动,严格依据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进行建设项目的用地和规划审核,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理顺基本建设与考古工作的关系。
深化理论制度研究与科技应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强化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推动土遗址结构加固、遗址病害长期监测预警、野外无人安全监控、适应性遥感测绘、遗址大场景数字化展示和人机互动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与大遗址保护利用技术创新相适应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促进科技装备水平整体跃升,形成一批科研成果、示范案例和技术标准。
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实现大遗址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综合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安防设施和巡查全覆盖,有效防控文物安全风险。
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介一批实证文明起源、彰显文化传承、见证民族融合、印证文明互鉴的大遗址展示利用项目。持续推动西夏陵、御窑厂窑址(含湖田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石峁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积极培育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古格王国遗址、钓鱼城遗址等世界遗产申报预备项目,全方位展现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和实践经验。
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新增10—1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培育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等20—30处立项单位。引导地方人民政府有序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举办专题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动。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互联工程,提升公园开放服务水平。发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作用,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品牌。实现参观总人数1500万人次/年。
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重点打造丝绸之路、秦直道、蜀道、万里茶道、南粤古驿道、湘桂古道、河西走廊等国家遗产线路,持续建设西安、洛阳、郑州、曲阜、荆州、成都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勾勒文明经纬、延续中华文脉。
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推动大遗址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当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框架,坚持群防群治,支持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大遗址集中分布地区设置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
《规划》指出,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总体安全,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教育休闲、传承创新、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利用理论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