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12月9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重磅消息,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成任村东南发掘了一处东汉家族墓地,其中一座墓室内出土两尊金铜佛像,据考证为东汉晚期遗物,专家称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铜佛像。
这处东汉家族墓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成任村东南,2021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进行发掘研究。墓地南距汉长安城遗址约15.7千米,东南距安陵约7.8千米,东汉时属于司隶校尉部右扶风安陵县境。
该家族墓地中的6座墓葬形制规模相近,坐西向东,南北并列分布,间距15至20米,均为斜坡墓道洞室墓。以M3015为例,该墓为斜坡墓道多室土洞墓,坐西向东,平面呈 “十”字形,由墓道、甬道、主墓室、后墓室和南、北侧室组成。墓道南、北、西三壁在深1米处各留一级生土台阶,甬道较短。主墓室平面呈方形,后墓室较宽大,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南北两侧室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平面均呈东西横向长方形。发现的两尊金铜佛像出土于M3015主墓室西北角的地面上。一件为释迦牟尼立像,小肉髻,顶部较平,身穿通肩袈裟,衣纹从左肩向右肩呈放射状分布,衣纹波谷在右胸和右臂之间。左手屈肘上举,持袈裟一角,右手上举施无畏印(手部残)。跣足立于覆莲座上。通高10.5、台座底径4.7厘米。另一件为铜五尊佛像,呈片状,通高15.8、宽6.4厘米,正面浮雕坐佛五尊,小肉髻,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双手作禅定印,屈肘部分可见圆土棱状衣纹身后有桃形首光与背光。佛像的肉髻、面相、着衣方式、衣纹等都具有典型的犍陀罗造像风格。材质分析的初步结果,两尊佛像均为铜锡铅合金,制作工艺为范铸。
这批东汉墓的随葬器物以陶器和釉陶器为主,另有少量铜器、铅马具等,随葬器物具有东汉晚期的典型特征。“我们在M3019出土的朱书陶罐上,发现铭文纪年为‘延熹元年十一月廿四日’,也就是公元158年,这可以作为这处家族墓地下葬时间的标尺。”据项目负责人李明介绍,墓地的主人应为左近东汉安陵县或长安县的中级官员或地主,具有一定的家族势力或经济实力。
据了解,延熹元年上距佛教传入中国还不足100年,之前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已出现佛教形象元素,但均是依附于摇钱树、魂瓶、建筑等的装饰图案和部件,而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到十六国时期才出现。经专家研判认定,这处墓地出土的两尊佛像,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铜佛像。根据佛像的造型特征、制作工艺分析和金属成分检测的初步结果,可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的金铜佛像。两尊金铜佛像的出土,对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及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记者 王瑛)
延伸阅读:犍陀罗为古印度王国,辖境相当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部一带。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入侵印度,给这一地区带来希腊艺术的影响。前3世纪,阿育王遣僧人在此传法。公元1世纪大月氏入犍陀罗、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及中印度的秣菟罗等国,建立贵霜王国,国王迦腻色迦(Kanishka)提倡佛教,犍陀罗艺术在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菁华基础上创造出释迦的各种形象,形成新的风格。佛像体态生动,长发呈波浪形,高鼻深目,着通肩或右袒式大衣,衣褶均作平行线,自然而有变化,有质感和重量感。后受波斯萨珊王朝及印度河流域笈多王朝的秣菟罗风格影响,并向东传播。中国早期石窟佛教雕刻及窟型开凿上(如新疆的克孜尔、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冈和河西一带诸窟)能见到一定的犍陀罗风格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