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让古人陪你一起逛世遗 新华社融媒产品《走,看世界遗产去》受网友热捧

2021-07-30 09:12  新华每日电讯

“这古人说话真逗!”

“原来我最适合去鼓浪屿啊!暑假总算知道该去哪玩了!”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之际,新华社推出融媒体H5《走,看世界遗产去》,通过互动视频与智能AI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为受众选出自己最适合去玩的世界遗产地,让苏东坡、朱熹、兵马俑、飞天舞伶等“复活”,为受众讲解。

这个将视频、动画、音频、图文、AI等元素集合在一起的产品一上线,就受到了网民的追捧,全网浏览量破1.5亿,转评赞总量超500万。微博话题#解锁你的世界遗产目的地#阅读量超5800万次,话题讨论量近30万。新华社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万+,腾讯、网易、百度等200多家用户采用。

“古老灿烂文明一键‘复活’了”“视频可以这么好玩!”对于网友的点赞,主创人员这样评价:“产品注重场景的融合,全方位打造沉浸式用户体验,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了新闻效果和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打造“视频互动+智能AI”新闻场景

正值阳光明媚的盛夏,是时候叫上三五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然而在火车上,百无聊赖,望向窗外,你期待看见:万里无云的碧空,层峦叠嶂的山峰,波澜不惊的水面,还是广袤无垠的沙漠?

没关系,长城、兵马俑、澳门历史城区、武夷山、杭州西湖、莫高窟,所有你能想到或想不到的关联景点,《走,看世界遗产去》创作团队已经全部帮你设计好了。你只需手指点一点,就能随心畅游。还能玩一局线上剧本杀,至于角色上,你是选择流觞曲水的文人雅士,还是神秘莫测的客栈掌柜,是身手矫健的资深镖师,还是惩恶扬善的江湖侠客,也都是你自己决定。

此外,在火车车厢里,你会在日记本上写下什么,来点什么传统美食,闭上眼睛小憩时梦见什么?创作团队将H5形式确定为趣味测试,用户可通过互动问题进行选择,后台将根据答案的不同,计算出该用户专属的世界遗产地,从而实现为定制化服务。

“大家好,我是霍去病,欢迎来到长城。我现在所在的长城是1987年加入世界遗产大家庭的……”在点击转场链接后,霍去病、苏东坡等10位历史人物,以雕塑面部表情“动起来”的形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再配合不同语音语调的配音,为受众营造出独特的视听体验。

“视频场景开篇+互动答题+古人‘动起来’+世界遗产视频短片+观察报告+分享链接”,创作团队面向青年的互动和游戏叙事风格,将新闻视频场景与智能AI技术相结合,大胆创意,突出新闻场景化、视频化、社交化这些当下青年人最喜欢的特点,收获一批年轻网友的心。

跨部门融合产生“化学反应”

精心设计的背后离不开强大技术团队的全力支持。《走,看世界遗产去》不仅是新华社技术嵌入采编业务全流程的一个案例,也是新华社探索跨部门、跨专业各类人才进行项目实施、合作、实现人才柔性管理的成功实践。在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实现等不同阶段,根据项目实施需要,主创团队不断引入视频技术、H5交互设计、智能化设计与开发、产品互动适配测试等各类人才近30人,产品实现“智能”和“互动”的两翼齐飞,成为技术与业务融合的范例。

“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们结识了新伙伴,他们的技术水平很赞。”主创成员、新华社音视频部一名编辑说,“做这样的产品虽然累,但是和掌握着不同技术的同事一起努力,想方设法把它做好,挺过瘾的。”

“针对世界遗产大会的视频报道,我们一直想在互动呈现上完成突破。”音视频部主创团队负责人说,“我们相信,新华社跨部门之间的融合会产生‘化学反应’,给受众带来全新感受。”

新华社技术局主创团队负责人介绍,技术局掌握了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相关的60余项算法,涉及语音识别、图像检测、视频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实现老照片上色、照片修复、超分辨率、唇形同步、智能写诗、人像卡通画、AI素描画、自动作曲等智能服务。“技术嵌入采编,这是融媒体时代技术团队的工作模式,目的是实现采编团队、技术团队的无缝对接,从而创意出新的产品形态。”这位负责人说。

  历时三月“过十关”

“创意虽好,但是执行起来总是有无数个难关在前方等着你,首先要稳住自己,不要崩溃。”每当有小伙伴觉得快撑不下去了,音视频部主创负责人总要想方设法安抚一下团队成员的心。

知易行难,在拆分产品到具体执行环节的过程中,主创团队至少要“过十关”,包括建立产品框架、敲定视觉风格;拍摄转场视频、设计互动环节、拍摄AI技术驱动的人体五官模拟视频及音频等。

每个环节都需要主创团队反复推敲,积累起来就是巨大的工作量。仅是开篇视频的分镜头脚本设计、联络拍摄、实拍、剪辑、后期包装,就需要5个人阶段性地工作两个星期,而这也仅是整个项目工作量的十分之一。

每一关都由无数的小“拦路虎”组成。就以开篇转场视频的设计为例,如何抓住受众的心?风格如何与整体产品框架统一?动画如何嵌入实景?每一个问题都曾一度让团队“抓狂不已”,大家提出问题,然后又通宵达旦地解决问题。以“如何让雕塑动起来”为例,主创团队一开始根据画像效果的头部姿态,对壁画上“飞天舞伶”形象进行了脸部拍摄和声音的录制,并在第一次采集后应用智能AI做出初步效果。但大家很快发现,“画像”动起来的效果不好,和实景格格不入。经与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及景区人员多次沟通,历时一个多星期,编导终于找到敦煌景区内的一尊“飞天舞伶”雕塑,用以替换原有的“画像”。最终呈现的三维效果更显生动活泼,让受众视线更快聚焦至雕塑“动起来”的面部表情。

历经数次打磨后,产品测试版终于在7月初上线。就在大家都长嘘一口气时,新的问题又接连出现。测试版在个别品牌手机上的播放有卡顿现象。主创技术团队为此连夜加班,选用最新的流媒体处理技术,将视频压缩、切片,优化播放器组件,提高视频播放的流畅性,最终达到“地铁里也能玩”“各种制式手机兼容”的效果。

“这个产品在技术架构方面有很多难关要闯,但我们的团队已经实现了从设计、开发到上线、跨平台部署的一站式开发模式,可以做到在产品研发中见招拆招,完整、稳定地呈现产品内容。”新华社技术局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苏宇说。

从4月初开始设计,到7月中旬正式上线,“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产品凝结着太多小伙伴们的心血。”团队人员感慨。(记者王志斌、李俞辉、王心彤)

上一篇: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丨党的同龄人瞿独伊:传承红色气质 下一篇:确保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国家卫健委提出六大重点任务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

全站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