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家访作为高校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效将教育资源下沉,以育人问题为导向,是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教育的转向,点对点,面对面,靶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精准家访豁显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自觉,是关照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指引下育人工作的大胆实践。如何将精准家访作为高校“三全育人”新载体的育人功能发挥好,在实践中则需要坚持系统思维,优化育人的顶层设计,通过不断创新精准家访工作机制、做好家访前期筹备工作、细致开展家访入户访谈、强化家访后续的反馈与跟踪,从育人理念、育人体系、育人形态着手,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坚持育人导向。立德树人在教育各层次各领域是否真正贯穿,是精准家访载体价值实现的重要考量因素。解决好学校与家庭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高校各级党政部门要从政治高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布局好、设计好精准家访工作,不断推进家访成果转化。一是育人理念上,着力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联动。家访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精准家访,及时而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及家长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增强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的解疑释惑能力。聚焦学生“需要什么”,提高精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供给能力。立足帮助学生“解决什么”,将精准家访与评奖评优、困难生资助、勤工助学、就业创业、心理咨询深度融合,将精准家访工作与学生组织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互贯通,不断提高统筹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将精准家访作为育人的重要实践达成共识。精准家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符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精准要求,也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具体体现。要以精准家访为抓手,不断探索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中也普遍存在对大学的误解,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读大学了,学习和思想不用管了,关心下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社会认为大学生就是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力量没有参与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主观意识。
实现协同发力。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通过精准家访,家访过程中要以访贫问苦、关心关爱为抓手,例如围绕资助工作,要详细了解学生父母职业和收入状况、家庭成员数量和健康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等,从而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有效提高贫困生认定精准度,切实落实精准资助政策。一是内容协同。学生个体的成长、思想观念的形成、心理特质的固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更是一个宽领域,多层次的糅合。重在访贫问苦、偏远地区、家庭变故、心理健康等学生上下足功夫。精准家访对象一般以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偏远地区等重点学生为主,旨在聚焦“关键少数”学生,挖掘并树立这一群体的典型与榜样,带动良好学风、校风的养成,精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二是渠道协同。以精准家访为协作平台,推进线下与线上的互补合作,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协同、走访与回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三是队伍协同。重在抓好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就业老师等主要育人力量之间的协同,构建多方联动、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精准家访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还包括专业课教师、招生与就业等各部门老师。
开拓全新载体。近年来,尽管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逐渐细化,也针对各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针对性很强的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对象仍然获得感不强,究其原因,在于精准化路径推进不到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特别是QQ、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走进大众化生活,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必须纳入网络空间。必须将数字家访作为家访的重要形式固定下来,来延伸“三全育人”载体线上触手。“00后”群体的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崇尚平等、自由、追求个性等,要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不断改进家访形式,让家访上线。2020年重大疫情暴发后,新媒体成为学校沟通学生家庭和开展远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陡然走红,网络空间成为特殊时期开展学生心里工作、思想工作、安全工作的重要场域。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便捷,积极适应互联网的教育变革,围绕育人路径精准化展开探索。让数字家访成为打破时空分割的利器,激活家庭学校育人合力育人功能。同时要丰富数字家访工作形式和方法,增强吸引力。
优化机制建设。家访不仅是一次走访活动或工作任务,而应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教育过程。只有建立常规化、制度化的家访机制,才能够保障家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做好精准家访的考核工作。高校要将精准家访的实践和效果纳入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并且与绩效挂钩,使育人的“软指标”变为“硬约束”。要形成“精准家访”的育人共识,完善精准家访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制度规章,打通各部门的组织障碍,实行奖励考核机制,实现考核结果的多方位评价运用。二是要组建专门化、规范化的精准家访队伍。将家访作为协同平台,整建强家访主力军,推进思政工作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协同。高校应组建以校学生工作人员、专任教师、相关机关部处人员、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家访工作队伍,校领导带头参与走进学生家庭和村社开展家访,同地方政府、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等用人部门建立联系,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要针对家访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辅导,系统开展国家资助政策、访谈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工作廉洁自律等专题培训。三是建立良好家访反馈机制。家访结束后,家访人员应及时归纳整理家访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学生所在院(部)系和学生辅导员,及时组织开展工作交流会,总结育人经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刘宁 熊冬梅 西安医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