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延安市宝塔区

2021-08-31 12:15  群众新闻

红色故事会

新中国文艺孵化地

延安文艺纪念馆。

7月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延安鲁艺召开。

延安不仅是革命美术的圣地,更是新中国文艺出发地。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地文艺家和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与经过长征来到陕北,以及坚守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共同为抗战胜利和人民解放奉献出青春热血和艺术才华。

文艺队伍汇聚延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大批爱国文艺家和知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纷纷奔赴延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4万余人,他们组成延安抗战文艺的骨干力量。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

延安时期,鲁艺作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实施统一战线下的抗战文艺教育,共创办六期,招收培养学员685人,并先后创办鲁艺分校,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地的培养文艺人才的教育基地,除此之外还为陕甘宁边区和前线举办中短期培训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年轻的鲁艺人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拿起笔,为抗战文艺书写绚烂篇章,拿起枪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实践了革命文艺战士的信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血战到底!

文艺组织蓬勃兴起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38年7月4日成立,长期坚持以民众容易接受的秦腔、眉户等形式,宣传抗战与生产,坚持在边区乡村文艺演出。

剧团成立之初,正值根据地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同志将《论持久战》的300元稿费捐给剧团,用来购买幕布、汽灯、道具等必需品。之后,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给剧团捐赠。贺龙还把缴获来的日军衣服、皮鞋、钢盔等战利品,托人从晋绥前线带回,转交给剧团当道具。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从成立起便一直坚持文艺为时代服务、文艺为老百姓服务。他们演出的《小放牛》,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剧目之一。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先后在陕甘宁边区23县190个村镇,巡回演出1475场戏,观众达260万人次,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台戏上演,成为边区非常活跃且很有影响力的艺术演出团体,后来发展成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的第一个人民电影机构,隶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1938年,在周恩来亲自组织和安排下,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一大批进步电影人陆续到达延安,筹建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延安电影团成立后,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组镜头在黄帝陵开拍,“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决心昭告天下。延安电影团不仅拍摄电影,也是党中央指定的新闻及重大事件的专业图片摄制机构。从1938年至1946年,延安电影团在延安和敌后根据地共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图片,为抗战时期的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延安时期文艺社团组织众多,这些组织在普及文化知识、培养人才、创作演出、服务抗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抗战文艺民族怒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逐渐成为抗战歌咏运动的中心。大量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一经在延安传唱,迅速传遍全国各地,以歌声凝聚民心,以歌声动员民众抗战。

1938年9月,冼星海收到鲁艺副院长沙可夫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信,热情邀请他前往鲁艺担任音乐系主任。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冼星海偕夫人于1938年11月初抵达延安,到鲁艺任教。1939年5月开始担任音乐系主任。3月,冼星海创作了他在延安的第一部成功的作品《生产大合唱》。这是一部建立在民歌与民间歌舞基础上的声乐套曲。紧接着,冼星海又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首演,获得成功。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组成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

刚一唱完,毛泽东连声称赞了三个“好”。当晚,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今晚的音乐会可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我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情形。”

1939年7月8日,回到延安的周恩来在观看演出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振奋中华儿女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不朽的精神力作。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2年初冬,佳县农民李有源,担着一副桶进城,快到县城时,忽然看见前方一片彤红,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佳县古城,照亮了陕北高原。

一腔热血从心底往上涌,涌到喉咙口的时候,他已经不能不张口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为了唱得顺利,他来不及编新曲,干脆借用了当地流行的原为情歌的《骑白马》曲调。

之后,鲁艺人对《东方红》进行了加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场的军乐队演奏了雄伟的《东方红》,歌声震撼天安门广场。此歌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唱红了大地,唱上了太空。(记者 师念)

红色档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

4万余名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组成延安抗战文艺的骨干力量。

从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有100多个,他们以文学艺术为武器,积极参加抗战动员,反对投降卖国,为民众觉悟和民族解放呐喊高呼。

从1938年至1946年,延安电影团在延安和敌后根据地共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图片,为抗战时期的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20多所干部学校,成为革命干部的熔炉。(记者 师念整理)

访谈与点评

讲好鲁艺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访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侯海成

1938年4月10日,以鲁迅命名的“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党的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

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侯海成介绍,鲁艺是红色革命文艺的圣殿,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文艺运动的重要基地,为抗战和新中国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他们创作的诸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至今熠熠生辉,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侯海成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秉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原则,大力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依托桥儿沟革命旧址规划建设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桥儿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来到这里瞻仰旧址,接受精神的洗礼。”

今年,延安鲁艺文化园区连续推出“鲁艺故事我来讲”百集视频和《印记·红色故事》、党史教育专题《延安文艺话延安》学习栏目、《歌声里的延安》文艺栏目,持续开展专题学习、文艺党课、研讨会、微视频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举办“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新中国文艺从这里走来”“文艺的号角”“走向大鲁艺”等演出与展览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和艺术再创作,真正让革命薪火燃烧不息,让历史的故事照进现实。(记者 师念)

采访手记

文艺让生活更有趣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浴火重生、艰苦奋斗的一段岁月。

以前总觉得这段时期,所有人都过得很艰苦,那时候大家的生活肯定很单调乏味,直到7月底,因为采访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这些印象被彻底颠覆。

馆内大面积展示的老照片中,出现的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纯真又自信,眼神坚定并充满希望。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向延安。一时间,从西安到延安300多公里的路上,络绎不绝的都是背着简单行囊的青年男女。他们穿着各式服装、操着不同方言,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为了抗日,北上,向着延安。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来到延安、来到鲁艺的青年们,带着一颗热爱艺术的心,投身于创作之中。文学、美术、戏曲、歌剧、漫画、诗歌、木刻……不同的艺术表达,相同的创作激情。无论那里的办学条件如何艰苦,大家都因热爱而甘之如饴。

在展厅里有一幅很大的照片,是当时《兄妹开荒》的剧照。摄影者站在舞台背后,画面中兄妹二人在舞台上表演,台下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一个个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虽然是黑白照片,但所有人投入的神情,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参观完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当晚,我来到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观看了大型街区沉浸式行进歌舞剧演出《延安十三年》。游客们在演员的指引下,穿梭在街区,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延安时期,文艺演出时的受欢迎程度肯定不亚于此。

不管何时,文艺真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是和平年代的快乐来源,更是平淡岁月的浪漫体验。(师念)

先锋与群众

人生因说书而精彩

贺连善(左)在表演陕北说书。

7月20日晚,贺连善打扮成一副老太太的模样,头顶白色假发,身穿补丁布衣,左手挎着竹篓,右手持着拐杖,佝偻着腰,在快手平台里直播,表演说书。

今年54岁的贺连善是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只要时间允许,每天晚上他都会上快手直播。目前,他的粉丝量已突破100万人,单条点击量最多超1800万次。

早在1980年,14岁的贺连善因家境贫困放弃学业,开始从艺唱道情。1983年7月,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子长县听到了当地有名的说书人韩信杰的表演,一下子就被这样的艺术表达所吸引,贺连善回忆说:“那天我听得十分入迷,连午饭都忘记了吃。直到表演结束,我把自己所在村庄的名字留给韩师父,希望他可以收我为徒。”

后来,韩信杰找到贺连善。那时,正值陕北小麦收割,贺连善的父亲不让他出门,让他留下翻麦地。贺连善便从别人家借来牛,用了3天时间快速把地翻完,跟着韩信杰出门学习。

可是,没过两天,韩信杰因有事便打发贺连善回家。略感失望的贺连善回到家后,自制一把三弦,在帮父母干活之余,自学起了说书。

贺连善说:“那会儿家里穷,母亲不让我晚上看书,怕浪费煤油。到了晚上,看到父母住的窑洞煤油灯熄灭后,我就悄悄把我这边房子里的煤油灯点着看书。”

1986年,贺连善拜陕北说书大师张俊功为师。起初,张俊功跟他要600元的学费,贺连善手头却连60元都拿不出来。

贺连善倔强地说:“不管你带不带我,我都要跟着你。你说书说到哪,我就跟到哪。”

于是,贺连善混进张俊功其他学徒中间,打零工、搬道具,晚上随便找个避风的地方睡觉。大概过了一周,张俊功被他的坚持所感动,默许他为徒,学费慢慢还就行。

跟着张俊功辗转于横山区各个乡村80多天,风餐露宿,贺连善的说书技艺得到了很大进步,自己的说书天赋也得到极大激发,只要张俊功说一遍,他就能记住80%,人起外号“录音机”。

陕北说书起初是盲人谋生的一种手段,由于行动不便,在表演时,表演者都是坐着表演,不走场。1988年,贺连善组建了陕北说书五人组,创新发展了走场说书形式。

1989年贺连善带了第一个徒弟,至今,他已经带出弟子近百名。1999年他成立了子长县贺四曲艺说唱团。2007年11月,贺连善在陕西省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中凭借《张美容下山》以第一的成绩荣获陕北说书“十佳艺人”称号;2018年6月他参加陕西省首届曲艺牡丹奖大赛,荣获牡丹奖表演奖。

贺连善的走场表演将每一个角色都呈现得惟妙惟肖,演出现场常常有观众慕名而来。他曾代表延安市文旅局下乡进行了70多场演出。去年,贺连善共表演了500多场说书。今年,他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线上的直播当中,每天都要演上一场才过瘾。

21岁的袖珍人任明军从2017年起跟随贺连善学习说书。听说他家境贫困,难以负担拜师学艺的费用,贺连善便主动减少了部分学费,为他提供吃住,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安心钻研技艺。

先纠正口音,再学习表演。经过四年的历练,任明军已经可以独自登台,还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他说:“师父传授给我了一门能维持生计的本事,让我看见了生活的希望,我也越来越有自信了。”

先天失明的李成成同样也受到了贺连善的照顾,并从今年开始随贺连善学艺。

贺连善真诚地说:“让更多人了解说书,热爱说书,帮助更多人依靠说书找到人生出路和意义,是我永恒的追求。”(记者 师念 实习生 何宇宁)

追赶超越正当时

文旅融合开启延安发展新篇章

游客在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参观。

近年来,延安市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持续推动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下赋予了延安这张“红色名片”新的精神内涵。

在对游客消费升级趋势的积极探索及产业转型下,2021年截至6月底,延安市接待游客2790.8万人次,综合收入204.3亿元。

精品剧目追忆峥嵘岁月

7月22日晚8时30分,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近400名观众从安澜门涌入街道,跟随着隐藏在老延安城街景中的演员们一起再现红军落脚延安十三年中的重要红色情景。

镜像历史,写意延安。陕西旅游集团出品的大型街区沉浸式行进歌舞剧演出《延安十三年》自2021年6月28日首次对外试演以来,观众好评如潮。

受演员的指引,观众们深深沉浸在剧情当中,每穿过一座石牌门,便跨越了一次时空。大生产运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创作等历史事件跃然眼前,紧凑的剧情和极具科技感的灯光让观众在随场景转换的前进过程中收获了更加鲜活、生动的观剧体验。

《延安十三年》以其独具特色的“沉浸式+行进式”的演出形式脱颖而出,此外其他精品红色剧目也在延安轮番上演,力求为游客带来彰显红色文化魅力的视听盛宴。

今年初,《延安保育院》以其独特的舞台魅力、深刻的精神内涵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名单。

“七一”前夕, 《延安保育院》建党百年献礼版在圣地河谷·金延安举行首演,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等单位800余人观看了演出。

《延安保育院》 根植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延安保育院的真实故事,真实反映了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是一部小题材大境界、小故事大精神的红色革命题材主旋律作品。该剧上演以来深受全国游客喜爱,更成为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景课,已累计演出4100余场,接待游客220万人次。

此外,今年由全国知名编剧、导演来延安指导的陕北民歌剧《初心》、话剧《为人民服务》和陕北道情剧《大山》已启动排演工作,各类艺术作品不断打磨提升,积极参加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献礼建党百年。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延安涌现出一大批文艺精品,累计创作大戏10余部、小戏(小品)80余部、歌曲350余首、舞蹈和曲艺节目300多个,话剧《路遥的世界》《人生》、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获得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历史街区重现红色记忆

仿古的商铺上悬挂着“南泥湾公社”“光华商店”等字样的招牌,剪纸、贴布画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各类小摊前地道的陕北风味应有尽有……

走进“延安·1938”街区,游客们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几十年前的老延安城。

20世纪30年代,4万余名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用青春激情将丰富多元的文化注入这座城市。延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古城进行轰炸,建筑街道几乎沦为废墟,老延安城的历史就此定格。

2015年,由陕文投集团下属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打造的“延安·1938”街区开业,通过对建筑的细节化还原“复活”原有的历史与记忆,一个活生生的老延安再次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为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推动红色文化与潮流相结合,街区举办年货展销会、剧本杀等活动,带给不同年龄段游客更加优质的游玩体验。

立足于多面延安的精彩塑造,“延安·1938”街区已成为延安大型文旅商业综合体之一,兼纳前往紧邻的枣园革命旧址、东方红大剧场游览的游客,街区年均到访人次达200万,25万游客高频消费。

据了解,近年来延安市持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品质,加强宣传推广,让“延安·1938”街区、延安红街等一批红色主题街区获得了游客的广泛青睐,影响力不断扩大。

非遗传承彰显文化底蕴

一个人,一张嘴,一把三弦,说书人走遍延安的山山水水,曲调流入寻常百姓家。

7月23日,记者走进延安市曲艺馆。大厅内,三面浮雕墙将陕北民间说书艺人拿起琵琶、二胡、三弦等传统乐器表演时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展厅内的各类文字、影像资料,回顾了韩起祥、张俊功等著名陕北说书艺人为说书艺术传承作出的巨大贡献,方便游客们进一步了解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

陕北说书是一种采用陕北方言、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传统表演形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也流传着“东西南北都不收,背上三弦讨四方”的歌谣。

延安市曲艺馆内还设有琵琶和三弦的互动装置,游客只需轻轻拨动琴弦,就能现场聆听不同曲调的说书,切身实地感受说书表演的韵味与丰富内涵。

据延安市曲艺馆馆长张小宁介绍,延安市曲艺馆于2020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共举办陕北说书民间艺人培训班12期,培养优秀说书艺人300多人,不断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向前迈进。

据了解,一直以来,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都对陕北曲艺类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宣传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扬。今年上半年,延安举行了108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和38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记者 师念 实习生 何宇宁)(本版照片均由记者 师念 摄)

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延安涌现出一大批文艺精品,累计创作大戏10余部、小戏(小品)80余部、歌曲350余首、舞蹈和曲艺节目300多个。

“延安·1938”街区年均到访人次达200万,25万游客高频消费。

目前,延安市曲艺馆举办陕北说书民间艺人培训班12期,培养优秀说书艺人300多人。

2020年陕北说书《争书记》获陕西省曲艺牡丹奖,《人生》《路遥的世界》《延安保育院》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奖”,《延安红》等4个节目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记者 师念 整理)

上一篇:教育部部署秋季学期工作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下一篇:陕西疾控:推荐非疫区来陕大一新生积极接种乙脑出血热疫苗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

全站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