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9月6日,“周至剧团七十周年庆典”暨系列庆祝活动在周志剧团内正式拉开帷幕。
与古为新 代代传承 让梨园之光熠熠生辉
中国梆子戏鼻祖秦腔,在三秦大地历经岁月洗礼,在新时代中惊艳戏曲殿堂。以70年的奋斗,谱写出基层院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歌——身处秦岭脚下有着“戏窝子”之称的周至剧团走出了不凡足迹。
庆典开幕式现场,西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寇雅玲在致辞中表示,周至县剧团成立于1953年,1984年改组以来,剧团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的十六字办团方针,使剧团在西北地区县级剧团中独树一帜。剧团足迹遍及八百里秦川、陇上高原和宁夏大地,持续在一线为广大老百姓服务,赢得了“戏好团风正、唱红陕甘宁”的好名声。
2020年4月,西安演艺集团正式托管周至县剧团,秉持“不但要让剧团活下去,还要火起来”的改革方向,周至县剧团对外名称变更为“西安演艺集团周至剧团”,剧团纳入西安演艺集团管理运营体系,并且实现与百年三意社“结对子”,资源共享,在保留周至剧团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西安演艺集团托管周至剧团三年多来,周至剧团迈入了新的发展赛道,在发展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也希望西演集团的托管能够继续为周至剧团积蓄力量,助推剧团良性、健康发展。”寇雅玲深情的说。
与古为新,代代传承,让梨园之光熠熠生辉。周至剧团团长王国权说道:“我们幸运地享受着新时代的华彩,接过前辈的无私赠予,也让我们感到沉甸甸的使命在肩。70周年庆典是庆祝,也是鞭策——无可推脱,我们要继续传承秦腔艺术、传承周至剧团为人民演出,为百姓服务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创新之曲 在这里奏响 梨园精神 在这里发扬光大
作为大众文化、百姓娱乐代表的秦腔,戏里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弘扬着传统的仁义礼智,时至今日,周至剧团的秦腔唱腔仍然保留了质朴跌宕的风格,这种赓续自最古老的西秦腔遗韵的唱法虽显古拙,却充满了国风周南的慷慨激昂,因此格外受到戏迷推崇。
一边守住本味,一边在剧团初成立时就笃定的“扎根最基层、为人民演出、为观众服务”道路之上,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拥抱市场——如今,驰名大西北的周至剧团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背包剧团”“文艺轻骑兵”。剧团借力基层优势,扑下身子深入农村,走近群众,年演出近300场,将秦腔唱遍大西北,累积了越来越响亮的名声。
在剧目编排上,周至剧团近年不仅将传统骨子老戏《下河东》《金沙滩》《破宁国》《大报仇》《出棠邑》被重新搬上舞台,保持了秦腔传统生角剧目占据舞台主流的风格,还移植或者新编的剧目《花打朝》《汉武帝哭宫》《大破天门阵》《梁宫案》排场大、行当全,充分展示了剧团人才济济的盛况。
尤其是该团新创排的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在2019年2月被《人民日报》评选为“2018年度十大精品剧目”之一,剧中两位名家,分别凭借该剧获得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由此产生的轰动效应,被媒体称为“周至剧团现象”。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参加庆典时欣然现场题字——“周演全国,至美至善”并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谨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对周至剧团建团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周至剧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扎根三秦大地,为广大老百姓奉献了一系列精品剧目,在陕甘宁地区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他们在繁荣祖国文艺事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周至剧团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优秀剧目,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创新之曲,在这里奏响;梨园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此次“周至剧团七十周年庆典”系列演出由“开幕演出”“与民同乐演出”“七十周年巡回演出”三个板块组成,将广邀全国周至籍秦腔从业者、文化学者和戏剧专家、民间自乐班等各方秦腔力量齐聚周至,广邀秦腔名家亮相周至。团庆期间所有演出活动还将通过网络平台直播,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秦腔文化滋养的同时,也为周至剧团打响更广范围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