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6月27日,西安国际港务区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医疗”)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举行,三方将携手共建国家医学中心,新华医疗西安研究院、新华联合骨科器材、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研发生产基地选址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
三方签署共建西安国家医学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上,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兼科研处处长、交大一附院副院长马现仓,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马选利共同签署共建西安国家医学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开展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属地优势,交大一附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专业人才、临床研究、科研攻关等优势,以及新华医疗的高端器械研发生产优势,共同打造凸显医工交叉特色、“医学研产政”相融合、辐射“一带一路”的世界一流国家医学中心。
战略合作方向涵盖共建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创新中心、打造特色医疗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医疗产品国际贸易和物流合作、高端人才引进、国际国内医疗合作交流等。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将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设立新华医疗西安研究院,开展神经康复器械、生命支持、肿瘤放疗、智慧化医院、智慧化实验动物中心等方向的研究;还将依托院企、校企联合创新成果,布局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研发生产基地。山东新华联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医工创新产业园内设立新华联合骨科器材及辅助工具等研发生产基地。
“西安拥有各类高校80多所,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位,拥有交大一附院、交大二附院、西京医院等顶尖的医疗资源,具有雄厚的产学研基础,方便我们医疗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临床试验和技术攻关。”新华医疗总经理巩报贤表示:“这次来西安,我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西安,看到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强劲的发展势头,让我们对项目的合作充满信心。”
“三方合作将聚焦解决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中‘卡脖子’和‘临门一脚’的关键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交大一附院院长吕毅说:“我们三方将进一步细化合作内容,优势互补,深化务实合作。”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安国家医学中心
从2021年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交大一附院充分发挥临床牵引作用,通过“医学研产政”五力融合,明确了建设具有医工交叉特色,世界一流国家医学中心的目标,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项目(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一期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项目即将投入使用,二期也即将启动建设。
“医院提出临床问题,院企联合开展研发攻关研究成果回到临床进行效果验证,最后再进入产业化,这中间也需要政府的全面保障。此次三方的合作,对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这个闭环形成了紧密的联动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办公室主任马欣表示。
“医工科技产业是西安国际港务区抢抓国家医学中心创建机遇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而开辟的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产业新赛道。”西安国际港务区投资促进一局负责人张琳表示,携手交大一附院,与全球行业百强企业新华医疗合作签约,将有效集聚“医、学、研、产、政”要素资源,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国际交流等多领域开放合作,探索实践医院“出题”、企业“答题”的医产融合创新模式,助力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医学中心。
构建高端医疗设备产学研用融新赛道
近年来,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了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构建了面向“一带一路”的现代物流体系。今年1~5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2122列,自2013年11月28日开行以来,已累计开行18176列,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随着长安号高质量、市场化、可持续发展,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陕西西安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临港制造、医工科技、跨境电商、文体健康等产业加速聚集。西安国际港务区携手交大一附院,将西安国家医学中心作为重大项目重点打造、全力推进,并规划建设占地约1000亩的西安国家医学中心医工创新产业园,现已聚集国家医学中心头号攻关项目——“全球首台套‘小型化’医用超导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联东U谷·医工科技创新港、西城发·生命科学港、一港医学检验中心、苏州茵络医疗西部研发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其中,西部超导聚能医工项目已引进30余名技术研发人才,开始超导重离子加速器相关研发及生产工作,预计首年产值超1亿元。
分享: